找回密码
 注册会员
查看: 7440|回复: 0

环秀桥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1-4-10 15:46:1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环秀桥
平桥横卧蘸波心

环秀桥位于灵山县城西而的鸣珂江上,六峰山山下南侧。桥为南北走向,南连江南路,北接六峰路。桥长90米,净宽 8.15 米,两边的人行道各宽1米,共6墩7孔,墩为菱形,每个墩用156块人工磨制的长方形石灰石砌成,墩距8.75米,拱为半月形,拱高3.85米,水面到桥面高约5米。桥面两侧栏柱呈不对称分布,东边36个栏柱,西边41个栏柱。桥的南面原有青天亭,北面原有环秀亭和“乐善好施”牌坊,可惜均已不存。环秀桥古时为钦州、廉州之间的交通要道,两岸风景秀美,“西桥环秀”是灵山古八景之一。古人曾为之赋诗:“水急滩高一曲深,平桥横卧蘸波心。溯回秀浪浑如玉,不许尘埃半点侵。”

154508ur40d7ko5njufdwg.jpg
微信图片_20210410153801.png

纵览环秀桥500多年的历史,就是一部屡毁屡建的演变历史,也是一部反映从官方到民间秉乐善好施之美德的人文史。环秀桥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( 1498年),由知县倪范、千户曾鉴委托高墩居民梁本老人筹建。 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桥被洪水所毁。明嘉靖三十年(1551年) 海北道金事曾烶命西门街大云寺斋人刘玄清募缘重建,并将桥墩改为石砌。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 年),知县陈文选又重修环秀桥。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。桥又被洪水冲塌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知县李正恺捐俸重建;5个月后,桥又被洪水冲塌。李正恺“独辇家财以凑”“不染民间丝毫”,于乾隆二年(1737年)远聘福建工匠,重建环秀桥,此次耗时16个月,将桥面增长增宽。为纪念李正恺在灵山的政绩,县人在环秀桥南建青天亭祀之。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,环秀桥已显破败,知县韩万言授意乡绅杨国华改建为石拱桥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桥又崩塌。道光二年(1822年),杨国华之孙杨邦济个人出资,历时19个月在原址近处的下游重建石拱平桥,桥分7孔,桥面净长约74米,宽5.3米,南北两端砌石台阶上下;后经两广总督、广东巡抚和广东布政使会同上奏朝廷,4年后,杨邦济奉旨在北岸桥头旁建造“乐善好施”牌坊,并树碑以纪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桥南端崩塌5孔;光绪八年(1882年),陈起倬、郑敦善等相继倡捐修复。1942年,环秀桥被洪水冲毁2个桥墩,次年搭木板临时通行。1950年,在下游搭造一座97米的木桩公路桥。1959年,在旧墩上重建公路平桥。1976 年,扩建拓宽成钢混结构桥面,并加永久性护栏和灯饰。

环秀桥的命运正好见证了世间的无常与更迭,桥不管破败,还是重建,鸣珂江的江水年复一年地流。只要河流在,桥也会在。在大自然反反复复的试炼下,一代又一代的灵山人以百折不挠的毅力,将环秀桥建得更牢更固更美。

1982年11月,环秀桥被列为灵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摘自:《荔乡灵山》
图片:航拍灵山提供

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-www.ai03.cn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APP客户端|手机版|免责声明|公司简介|公安备案:45072102000519|灵山家园网 ( 桂ICP备19000664号 )

GMT+8, 2024-4-23 14:58 , Processed in 0.097860 second(s), 21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